生命不能承受之“重” ——不可忽视的慢性重金属中毒
2024-10-29
一提起“重金属”,大家并不陌生,我们的生活离不开重金属,但重金属有时也可能带来不利影响。比如那些非生命所必须的重金属体进入人体,就会变成威胁我们健康的毒素。而随着毒素在体内蓄积,还可能引起中毒。临床上,急性重金属中毒通常不适症状明显,严重时可威胁生命,而慢性重金属中毒往往十分隐匿,会在不知不觉中偷走我们的健康。本期,我们邀请了j9九游会真人游戏第一品牌赢健康肿瘤学专家、加拿大自然医学专家陈镇成博士带大家揭开慢性重金属中毒的真相,并教大家一套安全、科学去除体内重金属的方法。
你曾思考过,那些导致我们重金属中毒的威胁会来自哪里?真相可能与你想象的有所不同。
可以说,重金属威胁几乎无处不在,日常生活中很难避免,而这也导致了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就重金属超标,甚至中毒。区别于急性重金属中毒,慢性重金属中的整个过程,我们几乎毫无感知,而即便出现了症状或者疾病,多数人也不会想到与重金属中毒有关。在这方面,即便是医生也可能无法避免。拥有四十余年从医经验的陈镇成博士就曾不慎中招。
悄无声息
看似安全却可能潜藏危险
陈博士分享到,自己年轻时曾补过一颗牙,选择的是当时被普遍认为稳定且安全的银汞合金,唯一的不足是它会随着时间推移从银色氧化成黑色。
一次偶然的机会,他从一位牙医朋友处了解到一款金色的合金补牙材质能保持颜色且使用寿命更长,于是便进行了替换。
而就这样过了近20年,在他五十多岁时,命运的风暴却悄然而至。因为异常的疲惫和晚上睡觉冷汗不断,他去做了相关检查,结果被确诊为淋巴瘤,此后经过漫长的化疗,身体才逐渐好转。
后来他有幸结识了美国最早提出汞对健康人群可能存在危害的牙科医生,Dr. Hal Huggins。
Dr. Hal Huggins,美国著名牙科医生,被誉为牙科界“元老政治家”,也被称作识别和治疗由有毒牙科材料引起的医疗问题的先驱。[1]
在了解了他的情况后,Dr. Hal Huggins考虑可能存在汞超标,怀疑他之前补牙的材料或许并不安全。没想到,检测结果真如Dr. Hal Huggins所说,他的体内确实存在汞超标。而在去除补牙合金的过程中,另一个令人意外的真相也浮出水面,磨除了金色的表面后里面竟然还是银汞。这一发现虽然令人震惊,但让他更感慨的是,如果能早些发现,或许可以避免许多健康问题,包括可能与慢性汞中毒有关的淋巴瘤。
慢病、痴呆、癌症...
都可能与慢性重金属中毒相关
重金属的威胁无处不在,这也让慢性重金属中毒的发生更为广泛。而之所以我们亟需重视慢性重金属中毒,正是因为它对人体的健康影响是全身性的。
神经系统损伤
某些重金属(如铅和汞)能够通过血脑屏障,损害大脑发育和认知功能,尤其是对儿童的影响更为严重[2],如铅中毒可导致智力发育迟缓[3]。
器官功能障碍
重金属可导致肝肾功能衰竭,消化系统疾病以及免疫系统抑制等[4]。
心血管疾病
铅、镉等重金属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有关,可能导致高血压、冠心病等[5]。
生殖系统损害
汞、铅等重金属可影响生殖系统,导致男性精子质量下降、女性月经紊乱等[6]。
免疫系统损害
某些重金属如铬可抑制免疫系统功能,增加感染风险[6]。
癌症风险增加
某些重金属具有致癌性,如镍和铬,长期暴露会增加患癌风险[7]。加速衰老过程研究发现,某些重金属(如铜、钼、锶)水平较高的人群表现出更快的生物老化速度[8]。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我们的身体具有一定的排出各种毒素的能力,但如今环境污染问题突出,通过人体自身排泄来排掉体内沉积的重金属达到解毒作用几乎不可能,因此需要通过专业的解毒疗法才能有效治疗。
螯合疗法
安全有效的重金属清除方案
螯合疗法是目前已被证实可有效治疗重金属中毒的方式。螯合一词来源于希腊语“claw”,意为“抓住”,这正是螯合疗法的核心物质EDTA(乙二胺四乙酸)的作用。当EDTA分子在血液中流动并接近铅或汞等有毒金属时,它会抓住这些破坏性粒子,并与其紧密结合,将其从其所嵌入的细胞膜或身体组织中拉出,最后由肾脏通过尿液排出。 j9九游会真人游戏第一品牌赢始终以为客户带来更全面、优质医疗服务为宗旨,以让客户拥有健康、美丽、长寿为动力,开展的螯合疗法邀请了自然医学专家陈镇成博士领衔,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陈镇成博士1V1面诊/定制治疗方案
★ 全球领先的毒性元素检测
★ 医用级螯合产品,确保安全
★ 多对一全程贴心服务
如果您有重金属超标方面的担忧,亦或希望寻找自己疾病或亚健康的根源,欢迎您垂询0571-57175000,或联系您的健康管理师,我们随时等候为您提供全球前沿且安全有效的优质健康服务。
参考资料:
1 Woods JO. Dr Hal Alan Huggins, Noted Dental Pioneer, Passes Away. Integr Med (Encinitas). 2015 Feb;14(1):14–5. PMCID: PMC4566458;2 Norah A. Althobaiti,Heavy metals exposure and Alzheimer’s disease: Underlying mechanisms and advancing therapeutic approaches,Behavioural Brain Research,Volume 476,2025,115212,ISSN 0166-4328;3 Schwartz, J.L. (1994). Low-level lead exposure and children’s IQ: a meta-analysis and search for a threshold. Environmental research, 65 1, 42-55 ;4 Jagdish Gopal Paithankar, Sanjay Saini, Shiwangi Dwivedi, Anurag Sharma, Debapratim Kar Chowdhuri,Heavy metal associated health hazards: An interplay of oxidative stress and signal transduction,Chemosphere,Volume 262,2021,128350,ISSN 0045-6535;5Alissa, Eman M., Ferns, Gordon A., Heavy Metal Poisoning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 Journal of Toxicology, 2011, 870125, 21 pages, 2011;6He, B., Yun, Z., Shi, J. et al. Research progress of heavy metal pollution in China: Sources, analytical methods, status, and toxicity. Chin. Sci. Bull. 58, 134–140 (2013);7Coradduzza, D., Congiargiu, A., Azara, E. et al. Heavy metals in biological samples of cancer patients: a systematic literature review. Biometals 37, 803–817 (2024);8 Kai Li, Jingtao Wu, Quan Zhou, Jiaxin Zhao, Yanbing Li, Ming Yang, Yisen Yang, Yaoyu Hu, Jing Xu, Meiduo Zhao, Qun Xu,The mediating role of accelerated biological aging in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blood metals and cognitive function,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Volume 462,2024,132779,ISSN 0304-38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