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似健康的人也可能有心血管病风险!学好7招更护心
2024-10-10
不良心血管事件总是“来势汹汹”,不给任何人留出反应的时间,哪怕这个人多年轻、多有财富。比如近年来,总有一些名人大佬/企业家猝死的消息冲上热搜。除了惋惜,意外背后的原因值得每个人警惕和深思。其实关于猝死,医学上普遍认为主要由心脏原因引起,因此远离猝死,护心很关键。今天是第25个世界心脏日,我们邀请了抗衰老、功能医学专家边杰副主任医师,带大家一起了解如何科学护心。
看似健康的人群
同样存在诸多潜在危险
尽管在任何年龄段都可能发生猝死,但31~63岁的中年人猝死的发生率最高[1]。
从人群特点分析,这部分人往往工作、生活压力大,身体容易处于亚健康状态。但同时他们对于自己的健康往往又存在“过高评价”。通俗理解,就是自我感觉健康状况良好。
而除此之外,边主任认为猝死近年来频发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很多人其实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心血管疾病风险,尤其是疫情后。
“虽然随着病毒力的减弱,大家感染新冠后的症状与感冒越来越接近,但其实感染后,人的心血管病风险会明显升高,这与新冠病毒感染导致的血管内皮损伤和线粒体损伤密切相关。”因为线粒体是细胞的“能量工厂”,一旦受损就可能导致细胞能量障碍,甚至细胞凋亡或死亡,而人体由细胞所构建,所以线粒体损伤对人体的影响是广泛的,其中也包括了对血管内皮和心脏的损伤。
当所有条件汇聚,在某一时刻,危险或顷刻发生。
源头出发,先知晓,再干预
猝死,看似突然,但其实有迹可循。
前文我们了解到它的发生与存在较高心血管病风险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那么,避免猝死突袭,我们可以怎么做?边医生的建议是,从源头出发,先准确知晓,再精准干预。
她说道:“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可以从减少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入手,包括避免血管内皮损伤和线粒体损伤,而要避免这两者损伤,减少病原体感染、降低炎症反应是很重要的一环,再往前推,其实还是落到了免疫力上。”尤其进入秋冬,各类呼吸道传染病进入高发期,减少感染,良好的免疫力至关重要。
但值得一提的是,生活中,几乎每个人都在谈论如何增强免疫力,却鲜少有人关注自己免疫力的真实水平,以及采用的方法是否科学有效。
“精准知晓是第一步,”边医师解释道:“其实大多数人缺乏对自己免疫力状态的准确认知,这就可能导致采取不恰当或过度的免疫增强措施,站在医生的角度,我希望大家都可以先了解自己的免疫状况,再制定个性化的免疫提升计划。”
在功能医学领域,针对免疫力的评估,有着一套全面、精准的检测方法。同时,对于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比如血管内皮、线粒体功能情况,也有个性化的精准检测手段。而有了精准的信息作为基础,后续调理才有了更明确的方向。因此,从源头免疫力出发,先准确知晓,再精准干预,才能有效降低心血管疾病发生风险,避免猝死发生。
更能有效预防
而除了重视心血管疾病风险,猝死的诱发因素也同样需要引起重视。打个生动的比喻,猝死就像是一颗深埋在土壤中的种子,它需要特定的条件才能突然“发芽”,而特定的条件包括了压力、情绪、睡眠、运动等多个方面。针对这些诱发条件,边医生给到7条建议:
制图 三三